自从资本蜂拥入局后,这几年变身“钱包刺客”的共享充电宝贵得有目共睹。

从最初推广时期的一小时免租,到现在部分场合一小时两位数的租金,共享充电宝正朝着“高档奢侈品”的方向策马扬鞭。

尽管4年涨价8倍,但不少企业却仍然“亏麻了”?

近日,“共享充电宝第一股”怪兽充电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。数据显示,怪兽充电第三季度营收8.15亿元,净亏损9580万元。这已经是怪兽连续亏损的第五个季度,前四个季度中,公司的亏损额已高达4.29亿元。

回顾之前几年,怪兽充电基本一直都是保持盈利的状态,但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,情况却急转直下,截至目前,怪兽的亏损总金额已超5亿元。

众所周知,共享充电宝是2017年前后伴随着“电量焦虑”而兴盛的。这匹一路狂奔的黑马,为何会陷入巨亏的尴尬境地呢?

目前来看,导致共享充电宝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,就是商业模式。

由于可提供点位的商家是共享充电企业的主要竞争阵地,为了尽可能多的与商户合作,企业必须不惜成本地砸钱,针对一些优质点位,甚至还得支付入场费。即使是直营模式下,共享充电企业的激励费率一般也能达到50%-70%左右。

以怪兽充电为例,2019-2021年期间,其支付给线下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分别为9.28亿元、15.77亿元与21.13亿元,其中2021年这部分费用占到销售费用的71.6%,占营业收入的59%。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也显示,销售和营销费用为7.52亿元,占总收入比达到了92%。

此外,由于充电宝这类产品的技术门槛低、同质化严重,所以不同品牌的充电宝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异。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,平时在租赁充电宝的时候,并不会特别在意品牌这个细节。

因此,企业想要继续拓展市场,增强品牌认知度,势必要增加营销推广、店铺返点奖励、大流量商场入驻等费用。

高成本压力之下,利润自然也就所剩无几了。

其实很多时候,一个行业的终结者或许并非这个领域本身的玩家。

即便目前“三电一兽”已经成功碾压一百多个共享充电宝品牌,成为行业超级巨头,但并不代表它们的地位就牢不可破。

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可充电智慧路灯,一台手机只需20分钟,就能充到80%左右的电量。海底捞等餐厅也为消费者准备了无线充电器,将手机的放在餐桌上就能完成充电。

另外,很多商场、饭店、咖啡馆等地方,都会设有充电插座,大家只需准备一个充电器即可免费充电。

因此,为力避免过于单一的业务依赖,很多共享充电企业也开始积极自救,寻找第二增长点。

比如,自2019年起,怪兽充电就着手拓展副业,频繁与明星演唱会、影视剧、游戏等进行联名,并推出了独家定制款的充电宝。此外,怪兽还将目标瞄准了热门的白酒赛道,推出了浓香型白酒品牌“开欢”。

像怪兽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,搜电在前段时间也将其公众号改名为“YoGo悠购甄选”,开始发布各类推广信息。其运营主体竹芒科技,还推出了口罩机、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产品,似乎有要转型为智能硬件企业之势。小电也计划推出toB的数字营销服务,以缓解主业承受的压力。

只不过,这些自救之法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大水花。数据显示,目前怪兽联名充电宝的营收只占到2%左右,被寄予厚望的白酒更是只有不到1%的营收。共享充电企业想要真正挽回颓势,仍然道阻且长。

虽然目前来看,共享充电宝可以算是共享经济中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,在共享雨伞、共享图书馆、共享健身房等相继销声匿迹之后,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合力扛起了“共享”的大旗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随着共享热度的散去,和新兴模式的崛起,共享充电宝或许终究会触达行业天花板。

对于众多业内玩家而言,面对止不住的亏损和扶不起的副业该如何继续自救,确实值得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