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而不休钟情诗书画 纳溪耄耋老翁李安良的诗意人生
“峥嵘岁月建功高,百业腾飞夺锦标。泼墨山河无限好,描天绣地看今朝。”这首名为《祖国颂》的诗词虽然只有短短四行,但讴歌的却是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,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。然而,让人想不到的是,创作这首诗作的,竟是一位已经88岁的农村退休乡村医生。别看人家今年已经88岁了,可每天都要坚持读书创作三四个小时,而且还熟练地利用手机微信转发给文朋诗友,一起探讨交流。李安良说:“我爱写诗词歌赋和绘画。俗话说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这是学习真理,而现在微信帮了我的忙得到了老师们指点,让我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。”
如今,李安良老人就凭着对诗书画的一腔热爱,写诗、作词、绘画,过着让人羡慕的诗意人生。
老有所乐 研习诗书画30年
今年88岁的李安良只念过初小,但在几十年的工作中,他凭着勤学好问,先后做了8年村小民师,30岁时还考取了《执业医师证书》,并因此成为了龙车镇大堰村周边3000多村民的“健康守护神”。
1995年,60岁的李安良从龙车镇大堰村卫生站负责人岗位上退下来后,他就开启了自己的诗意人生——从事诗书画创作。“我从事诗书画创作已经有28个年头了,但当初能进入诗书画这个神圣殿堂,完全是为了打发时光。”说起初衷,李安良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。
由于文学底子薄,李安良一开始时就花了上千元买来了《现代诗歌创作论》《画史丛书》《书法理论》等书籍进行认真研习。尤其是在绘画上没有一点基础,他还花几千块买画,认真琢磨、临摹……李安良这才慢慢悟出了诗书画创作技巧。
这以后,李安良一边学习,一边创作。由于一辈子都扎根乡村,他的诗书画都是乡村题材,散发出浓浓的泥土气息。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,李安良每创作一件作品,他都要找纳溪区诗书画院的老师“把关”,认真聆听修改意见。而每次到城里走亲戚或参加泸州诗词学会组织的活动时,他总要带上自己的诗书画作品,请专业作家、书画家指导……
如今,学习诗词书画创作已28年的李安良老人,已创作出了上千首诗词、书法500多幅、国画300多幅,不仅成为了四川省和泸州市诗词学会会员,其近百首作品还陆续散见于《西溪吟苑》《泸州诗词》《云溪新韵》等刊物。令人感叹的是,他的作品大多免费赠送他人,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校。近几年,先后将600多幅作品捐赠给了纳溪白节中学、龙车中小学和泸县福集中心校等。“反而留在家里的都是初学时的习作”,李安良说,看到别人喜欢自己创作的诗画,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,这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光。
学无止境 玩转微信助创作
近日,笔者来到李安良家中,老人马上拿出智能手机,解锁屏幕后打开微信,“除了在群里交流诗作画作,我也会浏览朋友圈,因为加的大多是文朋诗友,想了解一下他们在群里晒的诗词画作。”李安良说。
李安良老人操作微信相当娴熟,但谁能想到他竟是81岁时才接触并学会玩微信。“我的智能手机也是才买几年。”李安良说,几年前曾请老师教过电脑,也有拼音打字的基础,“我听说智能手机可以用手写输入法,心里很高兴,此后我就用笔将诗词写在纸上后再用手机写字发给诗友。”
李安良老人用手机上微信也才几年的时间,但是收获真不少。“大脑越来越开窍,打字打出好味道,写作绘画兴趣高,有空看圈乐逍遥。”李安良说起微信给自己诗词书画创作带来的好,当即就吟唱起来。
自用微信写作交流后,每天早上6点,李安良老人就起床了,看会电视新闻后,就拿出手机修改自己的诗作。“我喜欢读报看电视新闻、了解时事,发的文字基本都是与时俱进,以前工作经历和感悟等内容,看到别人的诗作,我也会好好反复研学,研究别人使用的字词用法,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”
说起用智能手机上微信发诗作、交流诗作的原因,李安良老人说想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、融入社会。“其实想法我早就有了,现在乡村网络都覆盖了,是必然趋势,我们老年人也不能落伍。当下的社会大都用手机上网,我们不去适应的话就跟不上社会了。”李安良说,没想到玩上微信后,竟如此方便,不用出门进城,就能与文朋诗友们交流写作心得。
如今,耳聪目明的李安良靠着微信,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。这两年,他每年都要创作100余首诗词和20多幅国画。面对自己倾注自己心力创作的诗词画作,李安良却谦逊地说:“我真的很感谢微信帮忙,让我的这些‘涂丫之作’不出家门就能得到文朋诗友的指导。人嘛总要有自己的爱好,创作诗词书画就是我的最大爱好,既促使我常动脑,又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症。此外,有了微信这个助手,可以多交诗友,大家在一起交流有利于诗作水平的提高,何乐而不为呢!”李安良乐呵呵地说。(文/图 周超文)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